一、視頻剪輯者必備能力
1、 在有限的素材中找出最好的表情和動作的眼力;
2、 剪輯素材并發現它們與下一畫面連接的剪切的能力;
3、 運用影像和選擇音樂的能力,以及制造旋律和情節的創造力。
4 、剪輯者還要賦予由連續的靜止畫面所組成的電影以跳動感,給影像注入生命;
5 、剪輯者會自然而然地在眾多的鏡頭中找出最棒的表情,找出哪一點是剪切點,這就是剪輯的旋律感。與此同時作品的全貌也會在許許多多的攝影素材中慢慢呈現出來。透過素材,看到作品應有的面貌。
二、尋找剪切點的方法
應該在哪些地方進行剪切和連接呢?尋找剪切點無疑是編輯者的重要工作之一,在這里有點需要注意,這就是畫面的頂點。所謂畫面的頂點,是指畫面是動作、表情的轉折點,比如人物手臂完全伸展時,點頭打招呼后低頭動作結束時,球體上升即將下落時,收回笑容的瞬間等。影像是一連串靜止畫面的連續,因為前面的膠片在人眼中會形成殘留的影像,所以膠片上的畫面看起來才是動態的。因此,越是激烈的運動,在畫面的頂點或者在動作開始的前一刻進行剪切,會在后面的膠片上產生強烈的殘留影像的效果,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三、產生旋律感的剪切點
我們以翻書的動作為例,看一下尋找剪切點的方法。
如果從動作完全停止的狀態開始拍攝,忠實地將翻書的動作從一開始拍攝到結束,這樣觀眾一看就能知道是翻書的動作。但是,僅僅讓人看明白是無法 體現出影像的美妙之處的,旋律感和舒適感同樣不可缺少。那么究竟應該怎么做呢?我們把最開始的剪切點選擇在翻書動作已經開始的狀態。若把翻書這個動作分解成1~24個畫面,那么就把最前面的3~4個片斷剪切掉,作為開始的剪切點。這種改變對于理解翻書的動作沒有任何影響。相反,還能表現出動作的旋律感和舒適感。這種剪輯方法也可以運用到其他影像中去。
四、動作剪輯中的固定規則
被拍攝物體為移動時的剪輯方法。動作連接,是指對被拍攝物體的動作進行的剪輯。
從前,常常要因為更換膠卷而不得不中斷對一個動作的拍攝,然而用不同的鏡頭連接起來的同一個動作,看上去效果卻出奇的流暢,給人以深刻印象。據說這就是這一剪輯方法的起源所在。
動作以7:3連接,首先看一下動作剪輯中的基本,“動作連接”。“動作連接”是指把一個動作用兩個畫面來連接的剪輯方法。從理論上不說,這兩組影像只是畫面大小上的差別,描述的是同一時刻的同一動作,所以從任何一點開始剪輯都可以。但是,這時會出現動作不連貫或重復的現象。最終剪輯出來的影像缺少節奏感。一般的影像剪輯方法是按照7:3或3:7的比例來連接動作,以達到動作流暢的效果。這樣一來,不僅前后動作看起來連貫,節奏感和生動感也應運而生。當然,按照7:3的比例連接并不是絕對的真理。根據素材和剪切點的不同,人眼有時會產生重復、跳越的錯覺。所以,故意將某些鏡頭剪切掉或是重疊起來,動作反而看起來更加自然流暢。 在不同的影像中嘗試著改變剪切點來看看效果吧。
五、有目的地重疊動作用以強調
通過有目的地重復,用以強調某一動作,這種方法被稱為雙重動作或是三重動作。
比如在剪輯打壘球時,把投手手臂舉到最高點的鏡頭作為剪切點,連接從前方、后方拍攝到的這一動作,最后再連接出球后手向下收回的側面全鏡頭。這樣一來,對于觀眾不說,動作可能并不是那么流暢,但是“出球”的動作重復了3次(三重動作),給人印象十分深刻。雙重動作,只有當有意識地想要突出某一動作時才有效,而且要盡量精短,以免冗長。